
本月6号,《日经亚洲》消息显示,因为美国持续的滥用管制机制、频繁破坏中国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供应,中国如今彻底踩下“油门”,汽车制造商和芯片企业,抓紧寻找替代品或研发国产方案,以替换掉西方的芯片产品。至此,美国人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:当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化进程,在美国胡乱制裁下,不断走向临界点,美国精心构筑的技术封锁体系正面临系统性瓦解。

事实上,从第一轮中美贸易战打到现在,时至今日,中国自研芯片这一块,已经从早期的探索阶段,进入到了落地阶段,并不断向“规模化”演进。目前我国头部企业里,最新车型大多都已开始搭载自研芯片,其中甚至不乏实现和西方芯片巨头1:1配比的能力。这种技术迭代,西方媒体甚至不敢公开大规模报道,害怕重创股市航行。
“美国银行”相关研究机构的一份预测中就提到,因为白宫的盲目,激发了中国本土自研芯片热情,中国本土汽车芯片供应量预计可以在5年内突破50%,这一数字很可能在随后几年加速增长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趋势,其实不单纯是源自于中国本土技术的突破和工商界的热情,更多其实是源自于美国政策的反噬。一方面来说,是特朗普政府在进口芯片领域大打关税战,表面上推动本土制造,实则加速中国供应链“去美国化”。另一方面,就是美国极其短视的技术“后门”策略,在芯片上故意留置安全漏洞,并大肆用于国家安全领域。这几乎就是逼着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更保守、更严格的态度,去对待西方芯片的使用问题。

比如在不久前,我国国安部门就发文点明,外部芯片制造商,有意在产品中留置“后门程序”,用于暗中操作、监控和收录敏感数据。而我国网信办随后约谈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,更是把态度挑明,要求英伟达提交相关安全风险的技术说明。
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“特供版”H20芯片,即便已经将性能缩水80%,却依旧被检测出存在硬件级安全后门。这种行为几乎就是在逼着中国在芯片领域“去美国化”。而且,从后续调查中发现,这些“后门”隐患,能够通过特定信号触发,窃取金融风控、工业质检等关键领域数据。

更危险的是“远程关闭”功能可能被用于国家级监控,随时瘫痪数据中心、智能工厂甚至国防算力节点。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发现,英伟达如果用“后门程序”进行恶意操作,能够使AI模型准确率从80%暴跌至0.1%,对关键基础设施构成严重现实威胁。
可以说,中美这场芯片领域的博弈战,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竞争,而是成为了一个关乎全球供应链、国家安全治理规则的对抗之战,是数字时代下,对国家主权安全的重新定义。当算力成为新的战略资源,中国通过技术自主化构建的 “数字边疆”,正在改写全球科技权力版图。美国试图通过出口管制延缓中国技术进步的努力,最终将加速其技术霸权的衰落。封锁从来不是遏制创新的有效手段,反而会成为催生技术革命的催化剂。
来源丨今日头条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】